每次书法大赛都会有一些优秀的作品被展出,而这些展出的作品,也往往会影响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时作为参考和借鉴作用。因此,也可以说,当代书法大赛就是一个时期书风和导向和引航。书法爱好者从中怎么学习?学习什么?这也是大家所关心的重要问题。下面我们以这幅曾在全国书法展上入展的提名作品中,并以张继评委给出的评语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,以期获得一些帮助和借鉴。
图片
这幅隶书作品在许多人看来,字形写得十分不工整,也就是说,此作在取法上并没有借鉴古代那些唯美的写法,例如《曹全碑》、《礼器碑》、《乙瑛碑》等,而是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主要取法对象,并且着重是借鉴它们的风格来创作,更为可贵的是,作品中还参杂了许多民间隶书的朴拙风格,这样一来就会产生出朴茂、自然的隶书风格。下面我们看看张继评委给出的评语是什么?
图片
“此件隶书作品,整体感觉格调古拙,笔墨苍浑。首先能明显感受到其在汉代碑刻方面投入过一些精力,并能敏锐捕捉到其中朴质敦厚的审美元素,同时还能融入一些汉代民间书风的信息。其次,他在时代特征的把握上,亦能自然表现出生动灵便的笔墨情趣。此外,在章法安排上,既具有传统的形式,又能不受其约束,从而在其有序的构成中呈现出错落有致、疏密多变的效果。可以说是一件较为成功的作品。如果从发展的眼光看,在诸艺贯通和个人风格的探索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,期待再上层楼。”
图片
从上面的评语可以看出,张继评委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点评:一是作品的取法问题,正如上面所说,作者是取法了汉代隶书经典作品的主要风格,这里主要是提取了那些经典作品的风格,并没有照搬照抄,而且还给其中参杂了一些民间隶书的风格,这里可以理解为借鉴或者吸取了民间隶书的字形风格,这是第一个问题。
图片
第二个问题就是笔墨情趣问题。书法作品除了要有笔力、取法等问题外,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书法所反映出来的意趣、笔趣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字的趣味性,基于这一点,张继就重点把它作为提名作品的一个重要理由来说。从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到,此作不仅在笔法上、墨法上善于表现功力外,还在字形上借鉴了民间隶书的某些写法,让字在内在、外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趣味性,这些都可以从字的形态构造、意态上清晰可见。
图片
第三个问题就是作品的章法问题。张继评委认为,一幅优秀的作品还要在章法上有所表现。他觉得,这幅提名作品在章法上疏密有致,错落自然就是它最大的特点,以前一些隶书作品在创作中,往往会按照格子的大小多少进行书写,但这幅隶书作品打破了这一规则限制,主要是想从自然而然的属性去表现书法的散淡之气,作者把字按照其大小、笔画多少进行全理分配,这样一来,作品就会产生出自然之气。
图片
对于这幅获奖作品,大家还有哪些观点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,一起讨论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